積目視光
外觀設計,室內設計
0755-22219851
中國少兒教育空間設計領導品牌-幼兒園設計|早教中心設計|托育園設計|親子樂園設計|兒童游樂場設計
一說到德國,很多人會想到奔馳、寶馬、保時捷、奧迪、萬寶龍、西門子、徠卡、卡爾蔡司、阿迪達斯等等各行各業的經典品牌。
又或者,想到馬克思、叔本華、尼采、歌德、雪萊、海涅、巴赫、貝多芬、莫扎特、高斯、愛因斯坦、開普勒等等各個領域的世界名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,如果把移民美國、加拿大的德裔算上,德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超過200人。
為何如此多的優秀產品、世界經典在德國誕生并且長盛不衰?
為何只有8000多萬人口的德國,竟拿走了近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獎?
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由德國而起,而后德國經濟依然能引領歐洲,德國人依然在全球受到普遍尊重?
答案還得從德國的兒童教育說起。
在這種意識下,中國的父母要為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資源,進最好的學校,請最好的老師,孩子要預習,要考試,要復習,還有做不完的課外作業,參加不完的興趣班。
然而在德國父母眼中,“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是一個偽命題。
中國的觀念向來是孩子“越聰明越好”,早早學會識字算數,背詩詞,參加奧數班,父母最開心的事,莫過于孩子考得好。
德國的學前教育提倡的,卻是“不要過度開發兒童的智力”。德國的幼兒園不分大中小班,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,孩子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。
他們“不過早開發孩子智力”的目的,是避免讓孩子的大腦變成硬盤,以留給孩子的大腦更多的想象空間和開發潛力。
他們認為,過早的給孩子灌輸大量知識,會導致孩子的大腦僵硬,僵化孩子的思維,從而讓他們不善于獨立、主動思考。
德國的幼師們,會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,讓他們做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,幼兒園裝修設計比如學習社會常識和禮儀公德,參與到團體游戲、手工制作中,從“玩耍”中學會獨立思考、培養情商,培養領導力和行動力。
美國作家理查德·洛依就用“大自然缺失癥”’一詞,來描述現代社會的孩子們與大自然缺乏聯系的事實。
戶外活動成本、風險的增加,讓家長、老師“望而生畏”。可是在德國,一種以森林作為教室,讓兒童回歸大自然的“森林教育體系”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關注、效仿和學習。
超過1500家“森林幼兒園”覆蓋德國的各個區域,孩子們在“放養式”的森林幼兒園,沒有電子玩具,也不用算數和認詞,每天只跟爬樹和玩泥巴打交道,學會用“森林”里的雜物做各種工具,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。
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,學到的結構化以外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,他們在大自然中得到歷練,加強身體素質,培養合作精神和專注力。
在中國,大部分孩子接觸到這樣的環境,恐怕也只能在參加夏令營之時,而且中國的家長還無法接受簡陋的營地,心疼孩子遇到挫折。
德國家長和老師的思維是:體驗式教育是必要的,將孩子放到可控的、有一定危險的環境中,孩子會建立起自己的“危險管理能力”。他們在體驗中遭遇挫折也是在所難免的,挫折讓他們變得更堅強,更獨立自主。
德國的研究人員多年在森林幼兒園跟蹤調研發現,受過森林教育的孩子在自信心、注意力、學習能力、溝通能力、身體素質方面,都比傳統的幼兒園教育的孩子更為突出。
德國人普遍認為,德意志是從森林里走出來的民族,在“森林幼兒園”成長的孩子,會熱愛森林,敬畏自然,充滿靈性,在單純質樸中快樂成長,從而內心善良、積極樂觀。
所以德國的小學在一、二年級不設成績,三、四年級才將成績劃分成1到6分,1為最高分,5、6分代表不及格。但1分的學生并沒有得到老師的“重視”,老師們反而重點“關照”不及格的學生,因為他們的理念就是教育均衡。
德國的教育是一種“達標文化”,能把5、6分的學生提高到2、3分,對老師來說就是成功的授課;孩子能得到3分,家長就已經滿足了。
與中國的老師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不同,德國的小學不以培養精英為目的。他們認為孩子到了大學才是深造、精進的時候,小學教育的重點是幫助成績差的學生。中國的孩子就連業余的興趣班也要學好考好,這在德國人看來是謬論。
寬松的教學方式并不等于放任自流,老師會記錄每個孩子平時的表現,家長在期末會收到孩子的成績單,但這份成績單只有家長和老師知道。
這是德國教育側重平等公平的一種方式,他們不會以分數為導向,盡量讓所有的孩子都處在一個平等的水平線上。
德國的強大教育體系,除了學校、家庭教育層面,還有社會教育層面的作用。德國家長對待所有孩子都是一視同仁,每個公民都有義務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負責任,這個下一代不只指自己的孩子,而是社會所有的孩子,每一個孩子都是德國的未來。
反觀我們,禮儀之邦的觀念向來是,“老婆是別人的好,孩子是自己的好”。
中西方的思維模式向來存在差異:我們認為知識很重要,考試成績很重要,但西方觀念卻認為,知識不是最重要的,獲取知識的方法,以及評價知識的維度,才是他們關心的。
以前的德國小學,實行的是半日制教學,上午學習基礎知識,下午自由活動。傳統的德國家庭,女性會帶孩子參加足球等各類俱樂部,孩子的教育一半交給學校,一半交給家庭。
后來,為了兼顧底層家庭,也兼顧女性的工作,德國小學開始逐步實行全日制,但下午的教學仍是課外活動。
相比之下,中國的孩子要更累很多,一天的課程之后,放學回家還要寫作業,周末要參加各種興趣班。德國的孩子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時間,他們不會用犧牲睡眠來學習。對他們來說,睡眠就是健康,沒有什么比孩子健康和快樂地成長更重要。
德國的小學教育重點不在于傳遞知識,而是傳遞“方法”和“道理”,包括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、思考能力、動手能力,培養孩子的“公德心”也包含在內。
也因此,德國的小學教育沒有班級排名,運動、藝術、手工和自然科學,為孩子提供各種可能,比如足球踢得好、唱歌唱得好、電腦玩得好……都是他們的加分項目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,每個孩子也都很有自信。
在這些自我興趣的探索中,德國的孩子們往往形成一兩項自己的興趣愛好,或靜或動,或文藝或科學,個性鮮明,各有所長,形成后期“教育分流”的雛形。
從學齡前開始,到小學,到中學,再到大學,德國的教育在每個階段都呈現鮮明的特色,但始終貫穿各個階段的理念,是“興趣是最好的老,人品是最強的武器”。
德國人尤為重視家庭教育,德國甚至把父母教養兒童的義務和準則明文寫入憲法。
比起傳授知識,德國家長更看重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及高尚的人品和情操。在他們看來,良好的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,良好的習慣影響孩子的人生。
比如獨立自主。從家庭到學校,家長和老師都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養成,讓他們學會自己吃飯,自己睡覺,自己如廁,獨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。
比如禮儀規則。德國家長經常把“對不起”、“請原諒”和“謝謝”這類的詞掛在嘴邊,充分尊重孩子,帶頭讓孩子學會相互尊重;家長也會以身作則,答應孩子的事情絕不食言,告訴孩子準時、禮貌、謙讓,時刻保持自律和公德心。
也因此,守規矩、懂禮貌、講文明,成為德國人的素養;踏實做事、嚴謹細致、發揚契約精神,則是他們的處事風格
比如自信。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,孩子會更自信,在與父母的談話中他們會提出自己的看法。德國的家長更不會用學校的成績丈量自己的孩子,給予孩子更多的是鼓勵和贊揚。
比如理財。與“窮人家的孩子富養”相反,德國家庭反而是“富人家的孩子窮養”,德國家長會嚴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錢,或者讓孩子完成家務才能得到零花錢,避免不勞而獲,養成節儉和勤勞的生活習慣。
比如嚴謹。季羨林先生曾說,我讀了9年大學,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德國留學時學到的。季先生說的就是德國人搞學術、做科研的嚴謹態度,而這種態度也是他們從小養成的。
比如愛心。很多德國家庭都會養寵物,讓孩子親自照料,孩子在與這些生命的相處中學會尊重生命,充滿愛心和同情心。反觀國人的“看客”心態,德國人會主動幫助弱者,主動謙讓,沒人“碰瓷”,更沒人選擇冷漠地圍觀。
比如閱讀。德國家長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他們閱讀,主動捧起書本為孩子作出榜樣。在德國,讀書應該是除了足球之外的,幾乎全民都喜歡的一件事。
德國有近8000家書店,1.4萬多個圖書館,藏書量超過1.3億冊。他們認為讀書可以鍛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促使了他們不斷的閱讀。德國的民富國強,背后少不了閱讀的力量的推動。
一個國家的繁榮,不取決于她的國庫之殷實,不取決于她的城堡之堅固,也不取決于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;而取決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,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,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。
戰后的德國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,與他們“嚴謹”、“勤奮”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;而德國人如今在世界上得到普遍的尊重,又與他們良好的品德和人格息息相關。
這種品德、人格和民族精神的養成,是他們在孩子的心靈深從小處種下了美好的種子。
集合設計是一家專注于幼兒園設計,早教中心設計,培訓機構設計,托育中心設計,日托中心設計等文化品牌的專業設計公司
深圳市龍崗區坂田楊馬米粒文創園708
0755-22219851
13823185684
386164251
386164251@qq.com
關注我們微信
? 2010-2020 SET ALL RIGHTS RESERVED. 粵ICP備14074451號
集合設計是一家專注于少兒空間設計的專業設計公司。